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进化论(Evolutionary theory)认为

不仅具有社交性的群居动物会偷听[1,2],

独居性动物也会偷听其他动物的示警声并从中受益[3.4],

尽管如此,独居物种响应其他物种示警声的例子有限[3,4,5]。

 

上周四,一项由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研究员发表在

《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的新研究[6]表明,

红嘴牛椋鸟(Buphagus erythrorynchus)可以作为“哨兵”,

帮助犀牛避开人类 —— 甚至是潜在的盗猎者。

 

红嘴牛椋鸟的斯瓦希里语名字是Askari wa kifaru,

意为犀牛的守卫[7]。

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牠们主要以犀牛和

其他二十多种哺乳动物的体表寄生虫为食。

 

与红嘴牛椋鸟相依相存的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

则是一种独居的、少有社交的物种,

牠们主要因盗猎活动和栖息地丧失而濒临灭绝;

虽然黑犀牛有很好的嗅觉和听觉,

但牠们的视力却是出了名的差。

 

不过黑犀牛背上的红嘴牛椋鸟视力非常好,

当某些具有威胁性的动物靠近时,

牠们会发出鸣叫。

那么会不会是红嘴牛椋鸟在给犀牛发出危险警报呢?

 

作者做了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

在这个实验中,

研究团队在非洲Hluhluwe-Imfolozi国家公园内的

14头黑犀牛身上安装了无线电追踪器。

为了更好地了解犀牛和红嘴牛椋鸟间的关系,

研究团队做了进一步的测试发现,

每当犀牛身上有一只或多只红嘴牛椋鸟时,

犀牛就更容易察觉到人类的靠近,并作出以下应激动作:

直立站立、面对顺风、准备逃跑。

也就是说,

当人类靠近时,牛椋鸟会发出警报性鸣叫,

犀牛则会立即作出反应[8],

变得警惕起来。

 

在对所有的研究进行数学分析时,

他们得出结论:

牛椋鸟令人类接触到犀牛的几率下降了40%至50%,

其鸣叫显著提高了犀牛探测到人类的灵敏度,

如果没有牛椋鸟的鸣叫,其探测距离为27±6米,

而牛椋鸟的鸣叫,能帮助犀牛探测到65米远的人类。

 


红嘴牛椋鸟数量与黑犀牛探测到人类接近的距离统计图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

背上有越多的牛椋鸟似乎对犀牛更有帮助:

在实验中,每增加一只牛椋鸟,

犀牛的探测距离就平均增加9米。

但被牛椋鸟“吵醒”的犀牛并没有准确转向,

而是转向了顺风的方向。

因此,牛椋鸟的鸣叫只传达了附近威胁的信息,

而不是方向。

 

作者的这项实验证实了这个“民间传说”,

即红嘴牛椋鸟是黑犀牛的“哨兵”。

那么牛椋鸟对拯救犀牛会有帮助吗?

初步判断,这样的预警能够降低犀牛被盗猎的几率[9,10]。

随着距离检测能力的提升,

子弹的错误率会因距离的增加而提高;

更早的察觉也令盗猎者难以瞄准。

黑犀牛已经濒临灭绝,

人类的过度猎杀导致黑犀牛的数量

从1850年的约70万头减少到1995年的约2400头[11]。

这同时也对喜欢以犀牛身上寄生虫为食的牛椋鸟

造成了极大的选择压力。

因此,牛椋鸟察觉人类时发出的鸣叫

也有可能是一种独特的“抗人类行为”,

而且是近些年才出现的。


 

红嘴牛椋鸟的数量也呈下降趋势,

在很多地方已经很难观察到,

主要原因是饲养牛时使用的体表寄生虫杀虫剂中毒[12]。

作者认为,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或许可以考虑

将牛椋鸟重新引入犀牛种群[13],

或将这两个物种同时引入野生动物保护区。

 

黑犀牛是遭盗猎数量最多的犀牛,

仅从1960年至1995年间,

牠们的种群数量就下降了98%。

在非洲各地持续的保护努力下,

黑犀牛的数量已经从二十多年前的历史低点翻了一番,

恢复到了目前的5,366 ~ 5,627 头。

 

为了保护黑犀牛免遭偷猎和栖息地丧失的威胁,

WWF正在三个主要的非洲犀牛分布国采取行动:

纳米比亚、肯尼亚和南非。

这些国家所分布的黑犀牛种群占全球总数的87%。

 

拯救黑犀牛,我们自身能做的有很多:

• 拒绝购买、出售、运输、邮寄、进出口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 做一名负责任的旅行者,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选择可持续的纪念品礼物、减少食物浪费等等;

• 遇到身边计划出境游的朋友,应该礼貌性地提醒他们:未经允许私自携带皮毛、肉类、牙/角、野生植物及种子等野生动植物及其制品出入境是违法的;

•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发现违法违规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或者线索,可以通过12315热线电话或者平台进行举报;

• 提高对濒危物种的认识,感兴趣的志愿者可以在【网络野生动植物犯罪侦查员计划】(点击阅读原文)注册,学习了解如何在网上识别非法野生动植物制品;

• 持续关注熊猫君动态,以及其他前沿的新闻动向。



[1] Blumstein D.T.
Social complexity but not the acoustic environment is responsible for the evolution of complex alarm communication.
[2] Potvin D.A. Ratnayake C.P. Radford A.N. Magrath R.D.
Birds learn socially to recognize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by acoustic association.
[3] Ridley A.R. Wiley E.M. Thompson A.M.
The ecological benefits of interceptive eavesdropping.
[4] Lea A.J. Barrera J.P. Tom L.M.
Heterospecific eavesdropping in a nonsocial species.
[5] Seiler M. Schwitzer C. Gamba M. Holderied M.W.
Interspecific semantic alarm call recognition in the solitary Sahamalaza sportive lemur, Lepilemur sahamalazensis.
[6] Roan D. Plotz, Wayne L. Linklater
Oxpeckers Help Rhinos Evade Humans
[7] Power P.J.
Askari wa kifaru.
[8] Plotz R.D. Grecian W.J. Kerley G.I.H. Linklater W.L.
Too close and too far: quantifying black rhino displacement and location error during research.
[9] Marks S.A.
Hunting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of the Valley Bisa in Zambia.
[10]  Hampton J.O. Adams P.J. Forsyth D.M. Cowled B.D. Stuart I.G. Hyndman T.H. Collins T.
Improving animal welfare in wildlife shooting: the importance of projectile energy.
[11]  Harper C. Ludwig A. Clarke A. Makgopela K. Yurchenko A. Guthrie A. Dobrynin P. Tamazian G. Emslie R. van Heerden M. et al.
Robust forensic matching of confiscated horns to individual poached African rhinoceros.
[12]  Plotz R.D.
The 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s of black rhinoceros (Diceros bicornis) in Hluhluwe-iMfolozi Park. Unpublished Ph.D. thesis.
[13] Kalle R. Combrink L. Ramesh T. Downs C.T.
Re-establishing the pecking order: Niche models reliably predict suitable habitats for the reintroduction of red-billed oxpeckers.

话题:



0

推荐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2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志愿者超过500万名。 WWF的愿景和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为此我们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0年 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