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8年
中华白海豚保护联盟将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
定为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今天是第三届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
熊猫君邀请了我们一位好朋友“老白”
来分享中华白海豚一线救援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广东省江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冯抗抗,人称为老白。

中华白海豚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属于“近岸型”的海豚。世界范围内,中华白海豚的种群数量约为6000头,其中绝大部分在中国。我国珠江口水域繁衍着全球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约有2000多头。

而江门地区拥有珠江水系中的两大入海口:崖门和虎跳门。这里不仅水质好,航运压力也要小很多;同时由于沿岸的涉海工程相对较少,原始的海岸生境保存较好,这里成为了珠江口中华白海豚非常重要的栖息地。根据专家估算,其种群数量稳定在300头左右。

我在保护区工作9年间总共参加了5次海豚的救助,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2017年春节白海豚误入内河的救助故事。


误入内河的“白色大鱼”

2017年2月1日,大年初五。正当我们与家人团聚、享受春节假期的时候,保护区接到一个电话:台山市白沙镇的村民在家附近的白沙河内发现一条白色的大鱼,怀疑是中华白海豚!接报后,保护区工作人员分别从各自的家中赶到事发现场。

在我们赶到事发现场的时候,白沙河两岸已经有许多村民前来看“稀奇”,他们纷纷议论着这条“大鱼”从哪里游进来的,还有一些人信誓旦旦的表示:“肯定有两条!”。

经过我们的查看,可以确认受困的“大鱼”就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它肤色灰白,基本没有斑点,应为老年个体;体表没有明显外伤,呼吸间隔相对稳定,游泳行为没有异常,初步判断身体状况良好。



河道里受困的白海豚 ©冯抗抗


紧急组建白海豚救助小组

救护工作随即展开:保护区联系了熟悉当地情况的村民,在他们的带领下对白海豚受困河道的上、下游进行全面的考察,了解河道的水深、走向、水位变化等基本情况;此外,还在当地村委、公安、渔政等多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联合救护小组,邀请到相关专家一起商议救护方案。

中华白海豚在水下主要依赖回声定位系统来分辨方向、与同伴之间交流、捕食以及避险。它们属于“近岸型”海豚,主要栖息于红树林水道、海湾、热带河流三角洲或沿岸的咸水中。若长时间受困于内河,中华白海豚会因为不适应淡水环境而出现皮肤感染,进而影响内脏器官的正常工作;另外当白海豚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会非常紧张,极大地消耗着体力,导致抵抗力下降,会进一步加剧其感染和受伤的风险。

为了挽救它的生命,联合救护小组决定采用“声学驱赶”的方法将白海豚赶出受困河道,直至将它完全赶回大海。具体操作方法是:组织5、6艘渔船在河道上一字排开并位于白海豚的上游,保持同样的速度缓慢靠近动物;船上的人用竹竿拍打水面、插入水下或用铁棒敲击船身,制造出一道“声音屏障”对白海豚实施驱赶,使之朝着下游(大海的方向)活动。



救护现场:救护小组正在采取“声学驱赶”的方式
希望将白海豚赶出内河 ©冯抗抗

在救护过程商议中,我们也讨论了是否使用渔网对白海豚进行捕捉?事实上早在2006年4月的案例中就已经尝试过,当时已经用渔网将白海豚限定在一个小的空间内,准备将它抬上岸,可惜它反应剧烈,冲破三层渔网逃走了,几天后发现了那只白海豚的尸体。在河道内用渔网捕捉白海豚最大的难度是如何把它安全的从网里抬上岸。成年的白海豚体长约2.0~2.5m,最长达2.7m,体重200~250kg,白海豚巨大的体型也加剧了救助的难度。最理想的场地应该是一块水深齐腰的区域,水底较为平坦,沙质底最佳,方便数位救护人员可以安全地站在水中,将白海豚放入定制的担架布里固定好身体,再抬上岸。但是,在内河中却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上岸场地。

实际的救护过程比我们想象中要困难的多。白海豚受困的白沙河是潭江的一条支流,受困地到潭江的交汇处只有几公里,却足足花了8天时间,大大小小的驱赶行动进行了几十次,这头白海豚始终不肯离开,我们也不能对它施加太大的压力,只能在旁边进行保护性监测。

在这八天中,白海豚救护专家在救援过程中对白海豚进行拍照、录像和录音等数据收集的工作,来实时观察着这只白海豚的状况。在第9天的时候,我们发现其皮肤表面出现感染,身体状况不断恶化。整个救援小组都十分忧虑。

终于在第10天,整个小组观察到一个振奋人心的现象:受困的白海豚终于开始主动地朝潭江下游前进,所有的人都很高兴:“它终于想通了!”

然而,在游往下游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它多次出现了体力不支的情况,身体无法保持平衡,连出水换气都比较困难。最终它没能坚持下去,于当天晚上搁浅在一处浅滩上死亡。


误入内河的原因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6年至今,有准确记录的江门区域中华白海豚误入内河案例一共为7例,即便放在全国范围内也是相当高频的区域。



历年江门市中华白海豚误入内河的记录数据,
数据由冯抗抗提供

有五次的案例发生在潭江流域,都是通过崖门口逆流而上来到受困地的,可以说是热点区域。

在崖门口这样开阔的水域中,即使是逆流而上几十公里的地方,无论是河水的盐度还是渔业资源都和海里没什么太大区别,对中华白海豚而言,好比是从自己家里到隔壁小区一样稀松平常。

中华白海豚世世代代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进出各种河口本应是驾轻就熟。随着人类文明的迅速发展,中华白海豚曾经熟悉的水域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们不得不做出改变去适应新的环境。它们根据历代积累下的经验前往一个地方捕食、社交或者抚幼,却发现鱼儿难以找到,原本安静的避风港也已经是渔网密布,船只穿梭……它们做不到很好的“随机应变”,只能“义无反顾”地前行,等到发现不对劲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

此外,发生在江门地区的误入内河案例中,受困白海豚均为老年个体。



©冯抗抗

中华白海豚在水下主要依赖声波来分辨方向、与同伴之间交流、捕食以及避险。当它们老了,身体机能逐渐退化,难免出现“老眼昏花”和“耳背”的情况。和年轻的白海豚相比,老年白海豚的大部分能量可能消耗在捕食上。当它们冒险进入陌生的水域,一方面体力不足,另外对淡水环境的不适反应迟钝,再加上它们可能身患重病,多种因素叠加造成了受困内河的悲剧。

人工救助中华白海豚的过程实际上困难重重。救援工程需要保证不会给被救助的白海豚太大的压力,以及尽量避免误伤到它。我们即使解决了救助方式和场地限制等难题,还需要对渔民培训、多次演练才能配合好;还需要减少围观群众对白海豚的压力,还需要好的天气……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功救护一头误入内河的中华白海豚的概率,不亚于误入内河事件本身发生的概率。

那么如果是普通人发现活体的中华白海豚搁浅在沙滩上或者误入内河等事件,应该怎么处理呢?

首先要做的是通知当地保护区、渔政部门等相关单位,清楚告知搁浅位置、现场情况(如海豚种类、数量、健康状况),推荐合理的到达路线。

注意:请不要随意搬动海豚!靠近海豚的时候请避开它的头部和尾部,以免被误伤。

 

比起被困于内河,它们群体的生存困境可比我们想象中难得多

前面分享了中华白海豚被困内河的悲惨经历,但是实际上它们种群遇到的威胁可比我们想象中复杂得多!

中华白海豚宜居的河口区域同时也有着最频繁的人类活动:近海渔业、航运、涉海工程……由此产生的后果几乎就是中华白海豚所面临的主要威胁:

食物资源短缺

过度捕鱼、沿岸发展影响所致的栖息地破坏,不可持续及破坏性捕鱼活动、非法捕鱼、弃置捕鱼工具所导致的渔业资源持续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系列活动造成了中华白海豚的食物短缺,导致它们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摄食才能存活下去。

繁忙航运造成噪音污染以及误伤

繁忙的航运会产生巨大的水下噪音,影响中华白海豚种群之间的交流,也会使得幼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发育受阻。一些高速船只有可能会对中华白海豚造成撞击,将会直接威胁到中华白海豚的生命。

涉海工程建设

涉海工程不仅是陆源性的污染源,产生的污染物会在中华白海豚体内积聚,对它们造成多器官损害并影响其健康状况,更严重的是对中华白海豚栖息地的破坏,造成它们家园面积不断地缩小甚至被迫频繁“搬家”。

 

WWF呼吁亟需采取行动保护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

2019最新研究表明,珠江口海域中华白海豚数量估计约为2000条,是该种群的估计最低生存阈值[1]。据估计,整个珠三角的中华白海豚数量每年正以约3%的速度下降[1]。因此,珠江口海域的中华白海豚很容易受到种群波动的影响,面临着迫在眉睫的随机灭绝风险。

为了挽救我国珠江口水域的中华白海豚,为它们带来一线生机,WWF提出以下几点保护性建议:

• 在中华白海豚的核心和缓冲区的栖息地划定海豚保护区,旨在保护及恢复中华白海豚种群;

• 禁止在保护区内进行任何建设工程并严格规范附近范围海域填海、水底噪音污染以及船舶交通等人为影响;

• 考虑将休渔期延长至四个月,并为受影响的渔民提供补贴;

• 向所有渔民发放有明确期限的捕鱼许可证,逐步停止核心区及缓冲区的所有捕鱼活动;

• 通过制定船舶配件的标准以减少船舶噪音,例如避免使用损毁的船桨以减低水底噪音。另外,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的附近海域限制船舶数量以及速度。


后记——老白的话

今年春节的疫情,让很多人意识到,人类需要思考如何与大自然相处,这也促使我想要分享3年前春节期间发生的故事。

我从事鲸豚保护工作已经将近15年了。工作时间越久,越觉得自己的力量微不足道。个人力量也许对于海洋保护事业来说也许非常微小。借用一句我看到的话(出处忘记了):不需要每个人做很多事,而需要很多人一起做,每个人做一点点。

了解是保护的第一步。我希望通过我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了解到白海豚这一物种所面临的情况以及参与进来。我们大家所需要做的那“一点点”也许就是为中华白海豚发声,让更多的人能关注到它们,并支持到保护行动中来。

祝愿它们能“豚豚圆圆”,不再“被迫漂泊”!


原文作者:冯抗抗,江门市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工作人员
编辑&修改:黄桂玲,中华白海豚项目传播专员
审核:杨松颖 罗媛楠 余威
参考文件:
[1] Chan, S. C. Y., & Karczmarski, L. (2019). Epidermal Lesions and Injuries of Coastal Dolphins as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Health. Ecohealth.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007/s10393-019-01428-0

 

话题:



0

推荐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2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志愿者超过500万名。 WWF的愿景和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为此我们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0年 2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