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20年地球一小时,我们以“为地球发声”为活动口号,引导更多人关注生物多样性;我们也开启“发声”栏目,帮助你对地球了解更多。

这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珊瑚失去原本绚丽的颜色,裸露出白色骨骼。珊瑚的颜色来自体内的共生藻,周边环境的细微变化就能导致共生藻的死亡或离开,从而出现“白化”的现象,这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珊瑚死亡的开端。在2016和2017年连续经历两次大规模的白化之后,大堡礁区域内超过一半[1]的珊瑚已经死亡。

不仅是在大堡礁,在马尔代夫、在印尼、在冲绳……全球各处的珊瑚都拉响了健康警报。而将珊瑚置于危险境地的,不是肉眼可见的污染,而是无形的水温——气候变化导致海水温度持续升高,迫使珊瑚作出剧烈反应。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数据指出,2019年全球海洋平均经历了近2个月的异常高温,约84%的海域经历了至少一次热浪[2]。


大堡礁,海龟游过一片白化的珊瑚礁,珊瑚礁周边已失去生机。©THE OCEAN AGENCY / XL CATLIN SEAVIEW SURVEY

 

走高的气温后退的自然

2019年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第二热的年份。与工业革命前相比,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了超过1 °C,并在继续变暖,这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已经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而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

珊瑚礁系统就像海中的热带雨林,它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家园。珊瑚的死亡不仅仅是珊瑚的悲剧,也让依赖于珊瑚礁系统里的小丑鱼、海葵和其它成千上万海洋生物陷入困境。海水温度越高、高温持续的时间越长,对珊瑚的打击也就越剧烈。联合国报告指出,因为气候变化,全球99%的珊瑚礁很可能在本世纪末前消失[3]。

 


©WWF

在陆地上,在真正的森林里,气候变化的后果正在以最剧烈的形式展示出来。气候变化使得持续性的炎热干燥天气频繁出现,而这样的天气条件助长了山火。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显示,不管是高纬度的西伯利亚,还是靠近赤道的印度尼西亚和美洲亚马孙雨林,2019年的火灾数量都高于近十年的平均值[4]。

去年9月在澳大利亚东南部爆发的森林大火,持续不断地燃烧了5个多月才熄灭,不仅仅大量的植被被烧毁,不少居民无家可归,同样让人心疼的是,研究者估计有超过10亿动物葬身火海,其中包括至少2万只因行动过慢而躲避不及的考拉。

世界天气归因组织通过数据模型分析确认,与一百年前相比,人为因素导致的气候变化使澳大利亚遭受极端火灾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30%[5],气候变化要对这次山火负相当大的责任。

海底和森林里的危机,只展示了气候变化后果的冰山一角。去年,联合国下属的专门机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IPBES) ——对当前的自然环境做了一次全面和精准的评估。IPBES指出,目前全球至少约100万物种面临灭绝危险[6],并且生态系统的退化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候都要快,而这场生态危机正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是一个主要的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局部自然条件的变化,迫使野生动物寻找新的栖息地;气候变化也会推高干旱、洪水、山火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让动植物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劣。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但适应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对于地球上大多数的物种来说,这一百多年来的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太快,它们根本无力适应。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之一,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升温速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根据201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7],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总体弊大于利。气候变化会加重农业灾害,使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挑战;气候变化同样会导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加重、海岸带滨海湿地减少,不仅澳大利亚的珊瑚礁面临威胁,中国的海洋生态系统一样难以幸免。

全球气候变化,谁也无法独善其身。

 

人类、气候自然的恶性循环

除了对目前的生态状况拉响警钟, IPBES的评估还揭示了一个“不方便的真相”——目前人类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人类、气候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置于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和能源项目总监曼努埃尔•普尔加•维达尔(Manuel Pulgar-Vidal)在去年马德里气候变化大会上再次着重强调:自然对人类至关重要。他解释,“众多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的活动,比如农业生产、旅行和能源使用,都在直接破坏自然并且加剧气候变化。” 而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失去了天然的调节能力,这会放大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更增加了粮食危机、疾病爆发等灾难性事件爆发的可能性,严重危害人类的福祉。

这种恶性循环,从当今的食物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就可见一斑。全球34%的可用土地和69%的水资源都用于生产食物,同时,食物生产还需要为全球75%的毁林和30%的水土流失负责。因为生产食物而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到全球总排放量的近1/4[8]。

可是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来生产食物,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吃饱。

事实上,当多数人在享受现代经济带来的舒适与富足时,全球仍有超过8亿人正在遭受饥饿[9]。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曾指出[10],气候变化将造成全球作物产量减少,增加粮食安全风险。世界气象组织也确认,对于正在经历粮食危机的绝大多数国家,气候变化和天气极端事件是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更为讽刺的是,全球每年生产的全部粮食中,有1/3都被浪费了——不是被直接扔掉,就是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了。

这种恶性循环在疾病预防上也存在。英国广播公司曾有报道指出[11],持续升高的全球气温导致冰川和冻土融化,可能让封存在其中的古老的细菌和病毒获得重生,威胁人类的健康。《柳叶刀》的一份报告[12]指出,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上升和降雨模式改变会引起感染性疾病的增加,比如, 近30多年来,霍乱弧菌的全球适应性上升了近10%,这增加了本来不常发生霍乱的国家暴发霍乱的可能。

显然,在气候变化和生态退化的双重作用下,人类并不能高枕无忧。

气候变化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带去危机,而生物多样性损失又使得人类和自然应对气候变化时失去韧性、失去保护 – 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不只是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也是对人类自己的威胁。

 

和谐共生的人自然新共识

自然主义作家苇岸曾感叹道[13]:“对于本质上作为一个物种存在的人类来讲,他已经历了一次脱离有机世界进入无机世界的巨大转折。当人类的制造异于自然并最终不能融入自然的循环而积累在自己身边时,他就置身于无机世界之中了。”

苇岸把地球面临的危机说的很诗意,而现实更加残酷。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产生的碳排放,自然已经无法消化,而生态受损的“无机”世界对人类来说是危险的。

不过,自然并不只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受害者”,它也可以是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同时帮助人们抵御气候风险,重新成为人类活动的保护伞。

想从“无机”回归到“有机”,就需要系统性的改变,开启一个人、气候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WWF

去年底,世界自然基金会在马德里气候变化大会上发布的一份名为《气候、自然和我们1.5°C的未来》("Climate, Nature and our 1.5°C Future")的报告中指出[14],自然是气候危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它同时传达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保护、恢复和管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可持续方式。

虽然不是谈判议题,但“自然”在马德里气候大会上成为热议的话题之一。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和能源项目总监曼维达尔认为,全球范围内依旧需要更大的雄心、信心和行动力来应对气候和自然危机 。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丧失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自然在减缓和适应全球变暖方面的根本作用。通过保护自然,提高将温升控制在1.5C以内的机会,为幸福、健康的生活奠定基础。我们迫切呼吁达成一份人与自然的新共识,推动自然走上恢复之路。”

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思骋在今年的新年寄语里同样指出,“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扭转气候变化,竭止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气候变化虽已开始对生态系统造成伤害,但如果我们能尽最大努力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C以内,我们至少可以避免气候和自然危机的进一步恶化,百年之后,由珊瑚礁撑起的海底小世界至少还有一部分得以继续存在,更多的永久冻土和冰川能保存下来,森林火灾的风险也不至于大幅度恶化。

反过来,很多保护自然的措施,比如减少毁林、合理规划农业的土地使用,也能创造天然碳汇,从而减缓温室效应。

正如IPBES主席罗伯特·沃森(Robert Watson)所说,只要从地方到全球的各个层面现在开始“革命性改变”,依然有机会保护、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大自然。而革命性改变指技术、经济、社会等因素的根本性系统重组,其中包括模式、目标和价值观的调整。

若非如此,大自然对人类的无私馈赠将从2050年起持续呈下降趋势[15]。

所以,达成人与自然的新共识,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多方参与,当然更少不了广大公众的参与。

如果你怀疑个人行动的有效性,想想全球每年被白白丢掉的那1/3食物和用于生产这些食物的资源。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不浪费,能够节省下多少宝贵的自然资源,又能有效避免多少碳排放呢?


本文作者:姚喆
在环保机构“中外对话”担任气候战略传播官,重点关注气候外交、国际气候谈判、能源转型等议题。她本科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并在巴黎政治大学获得了国际发展硕士学位,曾在国际能源署、搜狐网工作。

WWF 气候能源项目高级传播专员于楠对此文亦有贡献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magazine/2018/08/explore-atlas-great-barrier-reef-coral-bleaching-map-climate-change/
2.https://public.wmo.int/en/media/press-release/multi-agency-report-highlights-increasing-signs-and-impacts-of-climate-change
3.https://unfccc.int/topics/science/workstreams/cooperation-with-the-ipcc/ipcc-special-report-on-global-warming-of-15-degc
4. 同2
5. https://www.worldweatherattribution.org/bushfires-in-australia-2019-2020/
6. https://news.un.org/zh/story/2019/05/1033781
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0954251808759561&wfr=spider&for=pc
8.https://wwf.panda.org/our_work/food/
9. https://www.ipcc.ch/srccl/
10.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394708.html
11.http://www.bbc.com/earth/story/20170504-there-are-diseases-hidden-in-ice-and-they-are-waking-up
12.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8/12/341469.shtm.
13.https://www.chinadialogue.net/culture/9823-Thoreau-and-I/ch

14.https://wwf.panda.org/our_work/climate_and_energy/climate_nature_future_report/
15.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FQ9UEP90514927A.html

话题:



0

推荐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27篇文章 3年前更新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来华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在中国的工作始于1980年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志愿者超过500万名。 WWF的愿景和使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环境恶化,创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为此我们致力于:保护世界生物多样性;确保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降低污染和减少浪费性消费的行动。

文章
  • 文章归档
2020年 27篇